少埋怨环境,多改变自我 ——读《班主任工作漫谈》有感 地理组 胡玉玲 有人说,读一本好书,就是同一位智者交谈,读魏老师的书就是这样的感觉。品读《班主任工作漫谈》,收获颇丰。书中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,总结了魏老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,铸造了教育教学的睿智,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。 在恶劣的教学环境和不尽如意学生面前,魏老师也曾埋怨过,但他毅然选择了改变自己,改变工作态度和教育教学方法。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抱怨学生不做作业成绩不好、抱怨学生既不聪明又不懂事,抱怨课堂秩序混乱难以管理;我也曾不止一次,在课堂上大发雷霆,自己生一顿气,学生也不开心,结果一丝一毫不见效果。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,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,越来越调皮捣蛋,逆反心理越来越强。面对这样的一群学生,我一度困惑,不得其所以然。但是今天,我反复阅读了魏老师的故事,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:作为老师,尤其面对“不听话”的学生时,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按照老师的想法去改变,而是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学生。 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,魏老师的观点非常独特、耐人寻味,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鼓励。魏老师说:“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,教师埋怨学生难教,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,医生埋怨患者得的病太重,就不给治疗,那他的医疗水平也不会高。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。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后进学生帮助了咱们,帮咱提高了教育水平。”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,但可以改变心境;我们不能左右天气,但可以改变心情。一个人,最难的是改变他自己,最重要的也是改变自己。魏老师也说:“埋怨环境不好,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,埋怨别人太狭隘,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;埋怨天气太恶劣,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;埋怨学生难教育,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。”可见,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环境,也不是他人,而恰恰是我们自己。 今年我带高三3个班,分别是6、11、12班。其中,11、12班是住宿班,在高三的几次月考和模拟考中,成绩基本稳定,分别位居级部第一、二名。但是,6班成绩不稳,忽上忽下,好的时候能到第三名,差的时候能到第六名。关于6班的教学,我也是不断地反思总结。近期,我在准备一师一优课《人口的迁移》时,经过反复权衡,确定在6班开展。因为要体现反转课堂的理念,很多教学环节需要同学课前完成,有的是自主完成、有的是小组合作完成。为此,我几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,跟同学们交流想法,监督学习进度。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话剧表演,表达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。在我的鼓励下,有三位同学愿意担此重任,编写剧本,出演话剧。其中一位是姜学生,他在班上一直默默无闻,成绩又不好,以致平时很少引起我的关注。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,三位同学一有空就主动跟我交流,我们一起对稿子进行反复的琢磨和修改,姜同学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激发学生的热情,我甚至提供了一些“空巢老人”和“留守儿童”的素材,并不断地鼓励他们要踊跃发言,从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、影响及解决措施的角度,谈谈自己的观点。 在正式录播的那天,同学们畅所欲言,让我惊喜的是姜同学几次举手发言,而且有的观点还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。我很欣慰,如果说这节课录制成功,那就是全班同学的精彩表现,尤其是姜同学的蜕变。这种改变让我明白,学生的好坏不能单靠成绩来衡量,而是做一件事情时的认真态度。一优课的准备过程很煎熬,但我选择了积极的心态面对,也有了意外的收获。 魏老师是一位平凡的教师,却有着不平凡的境遇,干着不平凡的事业。他之所以成功,在于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,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。我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,我也一样,少埋怨环境,多改变自我。“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,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”,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,做一位成就感、幸福感十足的九中老师!
下一篇:读书感悟